平安京投降后,鸟羽天皇以及一干贵族们就被软禁了起来,只有藤原忠通得到了阮小二的接见,获得了一定的自由。
眼睁睁地看着汉军兴高采烈地接管了平安京的城防,对城内来了一次扫荡,工匠们被集中起来,送到了九州岛,城内的僧侣们也被集中了起来,数座神社被汉军拆除改造,当作了临时军营,藤原忠通不敢出一言制止。
自东征战事开始后,刚开始的阶段,朝鲜兵的军纪相当差,为此折彦质严厉整顿了一番,只是汉军在倭人心目中的形象并未就此改变。
都知道汉军喜欢筑京观,投降后的平安京内聚集的倭人军队,都按照要求交出武器投降,被阮小二与刘锜等组织了起来,开始修缮从平安京至福原城的道路。
日本的民族性格就是如此,一旦被打服后,立刻就表现出了十足的奴性,汉军一百名士兵就可以监管一千名降兵,这些投降的倭兵非常老实,让干什么就干什么。
修路虽然辛苦,但汉军并不过分苛虐,至少一日三餐是能够保证的,虽然每个降兵用餐的伙食费标准远不如都督府兵,也略低于朝鲜兵,但倭人士兵们已经非常满足了。
一个挺有趣的现象,宋真宗时期占城稻传入华夏后,便迅速将种植区域扩展到了淮河流域,前宋北方诸路,小麦也渐渐成为主流,于是糜子的种植被挤压,小米在西北地区取代了糜子。
但随着漠南被纳入到中原的经济循环当中后,草原诸部落牧民们也学会了农耕,糜子便在草原得到了广泛的种植。
按照河东、陕西、河北诸农学堂的研究,是因为糜子更能适应较为干燥、温度较低的地区。
历史上的事实,就是糜子从南宋前中期就在北方几乎被取代,一直到了明朝后期,小冰河期再度降临后才被北方的百姓们重新大面积种植了起来。
诸边府向北的漠南地区,得益于这些年来朝廷对糜子的推广,漠南诸部的粮食缺口,在本地区就能够填补大约三成以上。
这就引发了一个相对良好的连锁反应,漠南漠北地区的粮食本地供应提高,朝廷南粮北调的压力减少,此前向草原提供的一部分粮食,便向朝鲜行省转移。
又由于东北二行省的设立,朝廷推行均田、迁徙山林部落就地转为农耕,辽东行省产粮量大提升,并且有相当富裕向朝鲜和东征日本军队方向提供。
根据各地的上报,王伦欣喜地发现,似乎历史上南北两宋交际时期的气温降低现象有所回转了,比如河北行省的小麦收割就提前了数日,这无疑是一个好消息。
在这样的整体形势下,得益于本朝在前宋基础上更加发达的海运,东征军的粮食供应从来都是非常及时而且充分的。
而且由于东征战事持续数年,日本许多地区的农业生产遭到影响和破坏,朝廷向日本的粮食贸易又大赚了一笔。
于是被汉军引导转为修路工的投降日本士兵们,便惊喜地发现,汉军提供的伙食,竟然管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