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笑的人是前大理国主段正严,这种接见外国使者的场合,段正严还是有资格出席一下的。
段正严只是觉得,约翰.蒙特的表现比自已第一次来到东京城、面见王伦时还要不堪,他很快意识到这个场合应该严肃,连忙低下了头。
宋太祖赵匡胤之前,皇帝召开殿前会议,群臣参加是有座位的,所谓“剑履上殿”,入朝的臣子要去佩剑、脱鞋履进入朝堂,然后跪坐于席。
赵匡胤登基后,手下一群文官武将延续了五代的做派,对君主并无多少尊敬之意,为了打压这群骄兵悍将的气焰,赵匡胤废“坐朝”改为“立朝”,要站立着参加朝会。
为了避免官员交头接耳,赵匡胤又将官员官帽的帽翅加长至一尺,后来便愈加愈长,到了夸张的地步。
王伦称帝后,在朝堂增设座椅,官帽帽翅全部缩短,官服官袍便结合了唐宋形制,并没有完全继承前宋的那一套。
实在是王伦已经习惯了梁山时代诸头领们坐在一堂共议事务,他也不认为搞立朝打压官员的自尊才是彰显帝王权威的唯一方法。
按照本朝制度,凡入朝使者,是没有资格入座的,能不能坐下完全看王伦心情,所以几十名高官坐在那里,约翰.蒙特和一个挑选的副手,就只能无助地站在大殿中间。
“耶路撒冷国十字军使者若望,汝与诸卿详说一番,尔西蛮与大食、突厥战争之事吧。”
王伦开了口,鸿胪寺通译馆的官员翻译,虞允文在一侧轻声提醒,约翰.蒙特平复了心情,恭恭敬敬地介绍了起来。
约翰.蒙特是法兰西国人,所以他名字的发音类似“若望”,虞允文本来给他翻译的名字是“若罕”,这听起来就突厥味道十足了。
跟随虞允文一路东来,约翰.蒙特也学了些简单的汉语,便请求虞允文给他的汉名换个字,实在是他跟突厥人也扯不上什么关系的。
故而虞允文通报鸿胪寺之后,便将约翰.蒙特的正式汉名确认了下来。
约翰.蒙特很聪明,能够被富尔克一世挑选为使者,自然不可能是蠢货,故而约翰.蒙特滔滔不绝地介绍了大食野蛮人与欧洲的恩怨后,便提出了一个小小的请求,希望与中原王朝建立朝贡关系,获得中原王朝的支持,东西夹攻突厥人。
王伦笑了起来,他觉得这个法兰克牧师将华夏的宗藩朝贡体系想得太简单了。
或许在这个西蛮子眼中,朝贡不就是两国之间换个好听的名号开展贸易行为么?说些中原王朝爱听的好话,就能让好面子的华夏人为他们出力。
若是赵佶在位,恐怕赵佶是非常乐意的,但可惜的是,王伦不是赵佶。
在王伦眼中,宗藩朝贡体系,就是中原王朝为尊,一旦建立了这种关系,那么藩属国的国王继承任免都必须经由华夏同意,即华夏拥有对藩属国的军事干涉权,享有政治、军事、贸易、外交方面的诸多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