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遗直的声音中仿佛蕴含着一种无法言喻的自信,仿佛他早已洞悉了一切,对眼前的困境毫不在意。长孙无忌,这位以智谋和策略着称的世家领袖,他的每一个举动都显得深思熟虑、游刃有余。
当长孙无忌命令家兵悄然替换禁军时,这一行动不仅展示了他的果断和决绝,更表明他对这场争斗早有详尽的规划和布局。
这些家兵们训练有素,行动迅速而无声,就像幽灵一般,在不引起任何人注意的情况下,完成了关键的人员更替。
长孙冲身边的势力也绝非等闲之辈,他们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勇士,每个人都身经百战,拥有着过人的勇气和战斗技巧。
面对即将到来的挑战,他们毫无惧色,因为他们深知自己的实力和团队的默契。
然而,要想在这场激烈的冲突中取得胜利并非易事。第一轮的冲杀往往是最为惨烈和艰难的,双方都会全力以赴,毫不保留。
但只要他们能够咬牙坚持下来,抵挡住这波猛烈的攻击,那么接下来的战斗就会逐渐变得有利。
因为一旦度过了最初的难关,他们就能够利用自己的优势,逐步掌握战场上的主动权。他们可以灵活地调整战术,充分发挥团队的协作能力,将局势一步步扭转到对自己有利的方向。
然而,长孙冲的速度并不如他心中所愿那般迅疾,他内心深处极度渴望加速前进,渴望尽快立下赫赫战功,以证明自己的实力与价值。
但眼前的现实却让他不得不放慢脚步,因为那些跟随在他身后的灾民们身体虚弱,行动迟缓,他们的步伐严重制约了整个队伍的行进速度。
长孙冲深知,此刻的耐心与理解至关重要,他不能抛下这些需要救助的人们不顾。
“公子,为了掩人耳目,我们一会要分散开来行进,以免引起不必要的怀疑。”一位随行的侍卫低声向长孙冲禀报道,“但请您放心,留在您身边的,有两位宗师级别的强者,他们的实力足以保护您的安全,您无需感到害怕。”
长孙冲听闻此言,微微颔首,表示赞同,心中的不安稍稍减轻了一些。他们此时已经远离城池,大约有二十里之遥,这个距离在战争中确实可以说是相当遥远了。
特别是在南方地区,由于骑兵数量相对较少,难以迅速机动,要想在短时间内抵达二十里外的战场,无疑是一件极具挑战性的任务。
然而,尽管如此,长孙冲的内心深处仍然萦绕着一丝忧虑。他不禁低声问道:“那两位宗师固然强大,可那锦毛虎究竟实力如何呢?”
他的声音中透露出些许不确定,显然对这个问题心存疑虑。
毕竟,长孙冲对自己的武艺水平有着清晰的认识,他深知自己在武功方面的造诣并不高深,所修炼的功法也颇为粗糙,其战力最多只能勉强达到三品之境。
若是在战场上真的遭遇了实力强大的宗师级人物,他恐怕只能束手待毙,毫无还手之力。这份担忧,让他在面对即将到来的战斗时,心中多了一份沉甸甸的压力。
“公子,锦毛虎虽同为宗师之境,但您大可不必忧虑,他并非是那种实力超凡入圣的强大存在。”在众人眼中,长孙冲身边跟随着两位同样身为宗师的高手,这样的阵容无疑是极为稳妥的保障。
然而,长孙冲内心却莫名地感到一丝不安,这份不安如同阴影般挥之不去,让他不禁怀疑是否只是自己的错觉在作祟。
长孙冲一脸凝重地走在队伍最前方,他的身后紧跟着一万名衣衫褴褛、面容憔悴的灾民,以及六百名身姿挺拔、纪律严明的禁军。
这支庞大的队伍在长孙冲的带领下,迈着稳健而有力的步伐,朝着江边缓缓前进。
这场洪灾给江畔的几个村落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房屋倒塌,田地被淹没,百姓们无家可归,流离失所。
放眼望去,一片狼藉,让人不忍直视。连绵的山脉像两道巨大的屏障,横亘在两侧,江水在其间奔腾流淌,流速湍急,仿佛蕴含着无穷无尽的力量。
而正是这场突如其来的洪水,冲垮了一处至关重要的堤坝,导致江水如脱缰野马般肆意泛滥,倒灌入内流河,引发了这场史无前例的水灾。
长孙冲深知此次任务的艰巨性,但他毫不退缩,决心要带领众人战胜这场灾难。
他此行的目的非常明确,就是要亲自指挥大家在那条引发灾难的支流上半段挖掘出一个小型湖泊。
这个湖泊不仅可以有效减缓江水的流速,还能起到蓄水的作用,避免洪水再次泛滥成灾。
这个看似异想天开的计划,实则蕴含着深刻的智慧——一旦挖掘成功,当江水再次倒灌时,这个人工湖便能起到缓冲作用,有效减缓水位上升的速度,为救援和重建工作赢得宝贵的时间。
尽管这个方案听起来如同天方夜谭般不可思议,但它是房遗直深思熟虑后提出的,长孙冲对这位智者的判断从无怀疑。
“这可真是个大工程啊,若想顺利完成,恐怕整个冬天我们都要扎根在这里,全力以赴了。”长孙冲心中五味杂陈,感慨万千。
曾几何时,他渴望有机会施展才华,却总感怀才不遇,心中郁闷难平。
而如今,机会终于摆在眼前,可以为了百姓苍生而努力奋斗,他却又因责任重大、前路未知而感到同样的郁闷与沉重。
“公子,您若能将此事圆满解决,那返回长安之路必将畅通无阻,甚至凭借这份赫赫战功,您足以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青史留名,流芳百世啊!”
身旁的亲信满脸崇敬之色,他的声音中流露出对长孙冲深深的信任和敬仰:“大人,此次江水倒灌,实非寻常之事。”
亲信的话语中透露出对长孙冲的高度期待,似乎相信他能够应对这一罕见的情况。
江水倒灌在历史上并非罕见,但真正演变为水灾的情况却相对较少。长江,这条波澜壮阔、奔腾东流的巨川,以其湍急的水势和强大的力量而闻名。
然而,由于沿途有好几大湖泊的自然调节和缓冲作用,使得长江的水流相对稳定,严重水灾的发生概率也相应降低。
然而,在这个特定的地方,江水却出现了倒灌并引发水患的异常情况。这一现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担忧。
经过仔细观察和分析,人们发现造成这种异常的主要原因是前方横亘着两座巍峨的山脉。
这两座山脉宛如天然的屏障,阻挡了奔腾而至的江水。水流受到山脉的限制和阻碍,无法顺畅地继续东流,只能在原地积聚,最终导致了江水的倒灌。
这种地形条件使得原本相对稳定的江水失去了平衡,引发了水患。
面对这样的自然难题,人们首先想到的最直接的解决办法便是开山辟路,让水流得以顺畅通过。
但遗憾的是,这两座山脉绵延至少有百里之遥,其雄伟与险峻使得开山工程变得几乎不可能实现,所需的人力物力之巨,以及可能引发的生态问题,都让这一方案难以付诸实践。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房遗直开始深入思考如何应对水患问题。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他脑海中逐渐浮现出一个大胆的想法——挖掘湖泊来缓解水患。
这个想法看似简单,实则蕴含着巨大的挑战与困难。首先,挖掘湖泊需要进行精密的规划与设计,以确保其能够有效地容纳洪水,同时不影响周边的生态环境。
其次,这一工程需要大量的财力物力投入,包括人力、物力和资金等方面。此外,由于工程规模庞大,施工周期也会相当漫长,需要长期的坚持和耐心。
然而,尽管面临诸多困难,人们依然认为这是一个值得尝试且可能一劳永逸的解决办法。毕竟,这条河流的流域范围广泛,涉及周边数个县的安危。
每当上游发生洪水,这里便首当其冲,饱受水灾之苦。因此,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解决水患问题,对于保障当地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至关重要。
而长孙冲,对于能够参与并主导这样一项可能改写历史的大工程感到无比激动。在大唐这个以武功立国的时代,文官想要青史留名并非易事。
而如今,他有机会通过这样一个重要的工程,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这无疑是他职业生涯中的一大亮点。
而这一次,如果能成功完成这项艰巨的治水工程,他不仅将为国家、为人民立下赫赫战功,更将把自己的名字永远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
“青史留名,那就青史留名!”长孙冲的心中充满了豪情壮志,他深知,这不仅是一项工程,更是一次证明自己、实现价值的绝佳机会。
其实,需要建造的湖泊并不大,仅仅需要将周遭蜿蜒曲折的几条河流巧妙地引导并纳入其中,便能大功告成。
这地方本就天然形成了一处幽深的山谷,只需将山谷适度地向下挖掘拓展一些,便能满足湖泊的构造需求。
“抓紧时间啊!”长孙冲的话语中满是难以抑制的激动,他几乎已经兴奋地嗷嗷叫了出来。
在他的心中,只要这个工程真的能够顺利完成,那么绝对是足以在青史之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如此巨大的荣誉与成就,长孙冲又如何能够抵挡得住这种难以言喻的诱惑呢?
他几乎是在第一时间就想到了要尽快地赶往那里,亲眼见证并参与这一壮举。
这一次的水灾,导致了十万人受灾,百姓们流离失所,生活困苦不堪。但长孙冲却从中看到了希望,若是能将这些受灾的百姓组织起来,人手的问题自然就不是问题了。
他们可以一起努力,开辟出一个人工湖泊,将其与周围的河流紧密相连,这样一来,水灾的问题就能得到永远的解决。
当然,他心中还有一个更为大胆的想法,那就是如果能进一步打通下方湖泊与更远水域的水路,使得水流更加畅通无阻,那么水灾的发生就更是几乎不可能了。
“公子,您先别着急,我们马上就要进入……”
此时山脉的半山腰处,锦毛虎身着一套威严的甲胄,身后背着两柄寒光闪闪的大斧头,他的胡须已经有些发白,而且根根炸裂,就像是无数根尖锐的针一样竖立着。
他的一只眼睛戴着眼罩,显然已经失明,但这却丝毫未减他的英武之气。
不过,那只独眼中的寒光同样凌厉,如同冬日里最刺骨的寒风,散发着一种极为恐怖且令人心悸的光芒,仿佛能够直视人心底最深处的恐惧。
“来了……”锦毛虎的声音低沉而沙哑,带着一丝难以掩饰的兴奋,他第一时间就将目光锁定在了长孙冲的身上,舌头不自觉地舔了舔干裂的嘴唇,显得既饥渴又残忍。
“看你长得白白嫩嫩的,卖相倒是不错,只可惜啊,你这一次是在劫难逃,必须死在我的刀下。”说完,他残忍地咧嘴一笑,露出了满口参差不齐的黄牙。
“大王,您看队伍之中有不少细皮嫩肉的小娘子,要是可以的话……”锦毛虎的一个手下,眼神中闪烁着淫邪的光芒,话语中充满了贪婪与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