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武在冬月初一的时候去了一次梁宫,
梁帝临轩,鸿胪卿裴遐宣读册文,以高钊为高句丽王,赐下冕服、印信、节等物,
但没有地图。
高武有些疑惑,难道是梁朝初建,各项制度粗疏,所以没有发放地图?
接受完册封后,鸿胪寺本打算挽留他一段时间,但高武坚持要走,便随他意了。
他们这一行人赶到青州海浦,定然已经腊月了,彼时近海说不定已有细碎的浮冰,能不能出海还是个问题呢,大概率滞留青州。
当然,高武没那么傻,他是走陆路回去,即经幽州北上,途经多年盟友宇文鲜卑、扶余国的地盘返回高句丽。
临行之前,高武将国书及梁帝亲笔信收好,准备买些中原的货品乃至书籍带回去。
尤其是后者,听闻中朝书价大降,虽不知什么原因,但肯定是好事,非得把钱花掉大半才甘休。
高武第一站直奔汴梁书局。
这是一个前店后坊的所在,即前院卖书,后院制书。高武仔细看了看,微微有些失望,书的种类不是很多。
他随手拿起离他最近的一本,却是本名为《农事辑录》的书籍。
高武仔细看了看,觉得颇有用处,遂问道:「敢问肆主,此书作价几何?」
肆主是个老头,脸上有伤疤,也只有一只手,另一边的衣袖空空荡荡,他先打量了一下高武,见他头上的进贤冠展矮小,冠耳又非常大,几乎包住了耳朵,与中原型制有些不一样,遂问道:「君从何处来?」
「高句丽。」高武抬起头,尽量用平稳的语气说道。
老头一听,脸色就有了变化,道:「陈留杂绢三匹,或给一千开平通宝。」
高武心中暗喜,不贵!
不过他已经知道中朝书价降了,于是便讨价还价道:「可能便宜些?我还会买其他书。」
老头不耐烦道:「这还不便宜?你看这书多厚?用的纸多好?若三十年前,此书用藤纸,抄写、校对、装订下来,得要数月,作价十匹绢亦是等闲,还不一定有得卖。」
以前书籍不怎么流通,抄书匠少之又少,盖因读书识字的士人不一定愿意干这活,即便抄书也是为了自己收藏,很少到市面上流通,书籍价格贵得吓人。
当然,与其说书贵,不如说被垄断的知识昂贵。
人们总说寒门学子多么穷,要自己躬耕之类,但他掌握的知识已然是一笔庞大的财富,只不过不太好变现罢了。
而今有了雕版印刷,民间实际上仍然是印刷、抄书并行,书籍价格固然骤降,但仍然是平民百姓难以企及的。
书籍如此,掌握书籍知识的人只会更贵,这便是教育普及的难处之一。
高武自然知道书籍的宝贵,贵一点是正常的,不过关系到钱,仍然说道:「五百钱行不行?」
这老头脾气似乎也不怎么好,直接冷声道:「买不起就不要买。高句丽那等穷乡僻壤,茹毛饮血之辈,也要读书?」
高武脸上血气上涌,道:「高句丽乃海东大国,人食五谷,户口百万,杖翁莫不是过于看轻我辈了?」
「户口百万?」老头哈哈大笑:「十万人顶天了,还种五谷,那么冷的地方能种地?」
见他那样子,高武突然就懒得解释了。
他遇到的中原士人或许礼数很足、很客气,但不经意间的言行总是暴露他们对高句丽的无知,几乎把他们当野人对待。
前阵子与鸿胪寺丞荀序对坐畅谈,席间他提到高句丽富户家有四根楹柱的谷仓储存粮食,荀序就觉得他在大言,并说《三国志》中记载高句丽无良田,百姓不足以实口腹,故习俗尚节食。
高武听得很生气,只能勉力解释说有时候种下粮食,天降寒霜,确实会歉收,谷物不足以果腹,但他们一般还放牧牛羊、养猪,而且国中山川纵横,渔获极其丰富,每天秋收后只要有闲,都会渔猎,制作鱼干、肉脯、肉酱,以备过冬。
高句丽有近十万户百姓便是明证,而汉时却只有三四万户,百年间户口增长不止一倍。
不过人家仍然不信,这就没办法了。
高武让人取来一贯钱,地扔在案几上,道:「一本《农事辑录》。」
老头眼皮子跳了跳,不过也没废话,直接拿了书给他。
高武让随从把书包好,又挑了其他品类的十余本,这才出了书局。
******
正午时分,一行人先回客馆吃了顿午饭,然后又来到了汴梁坊市外。
坊市的集中交易期已经结束,现在入场的多为零散商户,将其占得满满当当。
高武从坊墙南门入,顿觉车水马龙,人流如织。
「孙大头,我的甲呢?好了没?」不远处传来一声大喝。
高武寻声望去,却见一壮汉挤入人群,引得众人纷纷不满。
其中一人讥嘲道:「陈三,你的甲呢?莫不是战场上弄丢了?」
壮汉懒得理他,只对看着他的其他人解释道:「那甲不少年了,虫蛀得厉害,扔给我家部曲了,来这买副新的。」
众人恍然,遂不再多话。
来这里的要么置办新甲,要么修补旧甲,或者给皮甲上漆,又或者买些甲片、皮带、
扣环之类的小物件自己回去替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