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一百三十四章 控制(1 / 2)

五月,焉支山、马邑、渔阳三地收黑麦百余斛。春天于雕阴郡山间又种了七亩黑麦,八月才能收。」蔡承先汇报了这项持续数年的工作,只听他说道:「园户们皆言,此物若春播,还不如小麦。最好越冬种,不惧严寒,故金秋选种种下之后,来年不再春播。」

「从马邑、渔阳调拨一批种子,尽快发往辽东。」邵勋说道:「少府亦派遣一府丞,

领十余园户,分作两批,浮海北上。在马石山脚下择一地开种黑麦。」

「是。」蔡承先应了一声,然后又道:「陛下,臣闻沓县故地荒废已久,便是秋天种下黑麦,来年也收不了多少。」

「你就当靠天收。」邵勋说道:「至今还有不少胡人部落游耕,与此何异?能收多少是多少。」

「是。」既然天子要求这么低,蔡承便没什么可说的了,安排便是。

「交州苑囿如何了?」邵勋又问道。

蔡承暗道一声好悬,天子果然一直盯着这个事,幸好他做了准备。

在他示意下,身后一年轻人取出一份地图和一份线装册子,置于案上,然后开始汇报。

邵勋看了此人一眼,大概也就二十多岁的样子,方才介绍过了,是蔡承的侄子蔡匡,

字大忠,目前担任南定苑令。

所谓南定苑,即位于交趾郡南定县境内一个临海庄园,是少府辖下第十三个苑囿。

邵勋一边听汇报,一边翻看小册子,然后还从蔡承手里接过一物。

「此物臣亦不知何名。」蔡承说道:「广州有商徒说此为‘南海豆蔻’,与交广之地的豆蔻形似而实异。更有通晓夷语的商徒说其名‘迦拘勒」,却不知何意。」

邵勋点了点头。

「迦拘勒」很明显是外语音译,交州、广州商人称其为「南海豆蔻」,那是为了与本土豆蔻区分开来,事实上这俩完全就不是一类植物。

邵勋很清楚这是什么:肉豆蔻,后世大名鼎鼎的十三香里就有这玩意。

肉豆蔻、肉豆蔻衣都是著名的香料。

大航海时代,丁香、肉豆蔻、胡椒可是三大主力品种,运回欧洲去简直暴利。在中国一样能赚钱,但市场需求量小太多了,谈不上暴利。

要想市场需求量上去,很简单,把肉产量弄上去。

欧洲人是农牧并举的农业模式,他们有种植粮食的农田,但种一段时间后,随着农田肥力下降,粮食产量下降,于是该农田就进入休耕状态,变成牧场。

所以欧洲人有深秋宰杀牲畜的传统,制作腌肉、火腿也是传统,一旦接触了香料,他们就离不开了,所以有广阔的市场需求,成就了荷兰、英格兰、葡萄牙东印度公司香料贸易的暴富神话一一在海上香料贸易之前,原本是阿拉伯商人去东南亚运输,然后驼队运至君士坦丁堡,由威尼斯商人购买、分销,但后来发生了什么事懂的都懂。

邵勋仔细想了想,此时引进香料大概有一些市场,至少他就喜欢肉里面多一些香料,

十三香难道不香吗?

但市场能大到什么程度,不好说。因为这会农业的种植业比例实在太高了,畜牧业比重很低,与欧洲完全是两个模式。

不过庄园制农业下,兴许能提高一些畜牧业的比重一一也只是「兴许」而已。

「南定苑打算种香料?」部勋问道。

蔡匡停止了汇报,在伯父的鼓励下,沉声答道:「陛下,臣以为甘蔗、香料都可以种「能赚钱的都来?」邵勋笑问道。

「正是。」蔡匡说道。

邵勋笑着点了点头,其实不以为然。

不过他现在心态已经放平了,在很多事情上面,抱着哪怕将来没效果,也要先开个头的想法。

譬如这香料、蔗糖贸易,在这个非常古早的时代,真的没多大市场,但怎么说呢,开个头吧。

反正少府在这上面应该是能赚钱的,那就搞吧,

「交州局势如何?」邵勋放下肉豆蔻,问道。

「风平浪静。」蔡承答道。

这意思就是当地豪强、蛮酋关起门来过自己的小日子,对朝廷保持表面尊重,而朝廷也不过分管束这些人,大家「相安无事」。

现任刺史母丘奥,听闻上任时从巴东、涪陵两地带了两千白虎夷蛮兵,这就是他在交州最能信任的武装力量了,就是不知道现在还剩几个。

《风土病·交州篇》收录的疾病数量还是太少,等下一个版本更新时,应该会好很多。

不管怎样,他创立的大梁朝在热带、亚热带地区人员的病死率应该是比历朝历代都要低的,在医疗水平低下的现实下,预防比什么都重要。

「南定苑尽快走上正轨。」邵勋说道:「朕还等着你运第一船蔗糖回来呢。」

「是。」伯侄二人一齐应道。

蔡承、蔡匡离开后,邵勋一个人坐在空荡荡的大殿内,静静看着外面逐渐昏暗的天色东北方向安排得差不多了,攻灭慕容鲜卑只是他战略中的一环罢了,他现在的主要心思甚至已经放在如何经营平州五郡上面了。

交州安排了一道锁链,将这个化外之地与中原本土的联系稍稍加强了一些。

接下来就是做时间的朋友了。

一项战略安排,就和植物发芽、破土、成长直至开花结果一样,需要时间来沉淀。

这个过程中甚至有可能遭遇干旱、暴水、霜雪等各种考验,需要农人精心呵护。

夕阳渐渐落下,殿室昏暗了下来。